山西省絳縣地處黃土高原,全縣70%的面積為山區,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勻,近年來,積極提升旱作節水技術,已經成為該縣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一條必經之路。
在古絳鎮萬畝旱作小麥節水增糧增效示范基地,“探墑溝播+長效肥”技術體系,讓旱地小麥根系深扎3.2米,為抗旱保墑豐產穩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橫水鎮西灌底村,千畝櫻桃智能水肥一體化和集雨節水補灌技術,為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旱作節水技術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在南樊鎮萬畝山楂微噴示范區,精準施肥給水的微噴增效技術讓示范區山楂平均畝產2500公斤,畝均產值達到5000元以上……“絳縣縣委縣政府依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發展思路,在充分考慮本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廣泛應用旱作農業技術,展開了‘有機旱作+特色農業’的生產變革,這不僅使絳縣糧食生產多年來穩步增長,也讓山楂、櫻桃、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品質提升,成為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在這場技術變革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絳縣縣委書記解芳說。
“探墑溝播+長效肥”技術體系 讓旱作小麥豐產穩產
絳縣古絳鎮上高池村是地處中條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從58歲的陳效國記事起,全村家家戶戶都以種植旱地小麥為主。陳效國曾在村里當了11年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自己經營管護70多畝土地,負責著本村小麥旱作節水增糧項目的召集和實施,近年來又是該項目體系實驗示范“糧藥間作輪作模式”的受益人,2020年他家40畝中藥材收入12萬元以上。“保墑、抗旱、穩產,每畝小麥可增收100斤,如果套種中藥材兩年三作,效益翻了3倍以上。”他對這套技術體系的評價很具有代表性。
“‘探墑溝播+長效肥’技術體系的要點包含幾個方面:深松耕蓄水保墑技術,麥收后機械深松30厘米以上,加厚耕作層,提升蓄水保墑能力;通過測土配方技術,應用生根型長效肥,畝增收60公斤以上;實施探墑溝播技術,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鎮壓4道工序,達到節水保墑、保溫防寒、提高化肥利用率,使項目區水分生產率提高10%以上;糧藥間作模式,項目區積極探索‘小麥—夏玉米—藥材’間作輪作模式,實現兩年三作,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效益;項目區全部選用抗旱品種運旱115,溝播深度比常規淺約1厘米。”作為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絳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安子亮對整套技術體系熟稔于心。
據了解,示范區實施旱作小麥節水增糧增效技術體系示范面積達到1.6萬畝,輻射推廣面積超過5萬畝。絳縣作為產糧大縣,農業科技人員正在努力嘗試,讓16.92萬畝旱地小麥根據當地種植模式,逐步推廣節水增糧增效技術和間作增收模式,有效推動糧食產業優化升級。
“精準水肥+軟體集雨窖” 讓地標產業品質高效益好
“古絳櫻姿”是絳縣橫水鎮西灌底村村委會主任牛波為該村大櫻桃設計注冊的一個商標品牌。36歲的牛波從2013年擔任該村村委會主任開始,就不斷嘗試和探索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產業發展模式。2017年,借著村里被確定為省級扶持發展集體經濟試點村的項目,確定了發展千畝櫻桃產業的發展思路。牛波帶著全村48名黨員干部自掏腰包集資入股50萬元、發動貧困戶金融貸款入股66萬元、成立新鄉賢合作社籌資60萬元……他把能想到的辦法都用盡了,經過多方籌集資金組建農盛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入社成員40余戶,接下來便是兩三年規劃土地、建設大棚、買苗栽樹、投工管護……從去年開始,櫻桃陸續進入盛果期,實現大棚均收入5萬元以上,大田畝收入2萬元以上的效益。合作社管理之余,牛波還發動全村農戶種植大田櫻桃,目前900多戶家家有櫻桃,全村陸續發展到了1100畝的規模。村集體經濟也有了一些收入,牛波把這些錢主要用于村里基礎設施建設和美化亮化工程。
記者采訪時看到,在該項目區全部應用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農戶通過手機APP實時掌握墑情監測和養分變化,一鍵操作完成澆水、施肥等作業。自動墑情監測系統也是通過手機實時監測和采集土壤墑情、風向、降水量等數據的變化,并通過網絡及時上傳到農業農村部全國墑情監測系統和山西省土壤墑情監測平臺,用于指導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張建基給記者演示時說:“通過精準使用水肥,畝均可節水78立方米,節肥15公斤,灌溉用水系數也從0.65提高到0.9以上。”
在應用水肥一體化等智能設施的基礎上,該櫻桃園區還增加了滴灌、集雨補灌等設施和技術。“在櫻桃大棚旁邊建設新型軟體集雨水窖,通過有效積蓄自然降水,實現高效節水補灌。軟體集雨水窖的另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有效提高水溫,避免讓果樹在旺長期大口大口喝涼水,對果樹和果實生長都有很大好處。”牛波介紹說。
絳縣從2000年開始發展櫻桃,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到3.88萬畝,遍布全縣10個鄉鎮的90個行政村,已成為華北最大的櫻桃種植基地和帶動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2016年縣委、縣政府提出“兩鄉五區”建設戰略規劃,把建設“全國櫻桃之鄉”放在首位。2017年取得了“絳縣大櫻桃”地理標志和“絳縣大櫻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區域公用品牌,成為國家級水果出口安全示范區,注冊出口果園3000畝。
微噴物聯網系統 解決山楂多年困擾難題
在山楂花開的旺季,花期前后的澆水施肥、打藥扒芽等都是必需的管理措施。“噴灌相對大水漫灌可節水30%-50%,而且水肥一體化施用,省工60%以上,節約勞力,同時也提高了水肥效率。我家50畝山楂樹,這兩年感覺春管就沒那么累了,特別是5月下旬使用,能有效降低園內溫度,解決山楂果面曬斑這個長期困擾難題,讓效益實實在在得到提升。”51歲的絳縣南樊鎮鄭柴村種植大戶劉金所介紹說。
53歲的楊忠孝和49歲的曹海明都是村里多年的村干部,也是絳縣最早的山楂種植戶,他們兩家的責任田基本上也全部都種了山楂,他們對每畝地平均5000元的收入還是比較滿意的,對果園噴灌設施的普及也充滿了期待。據了解,鄭柴村目前有集中連片6000余畝山楂,10個山楂合作社,11家果品冷庫,果品遠銷全國各地。
記者在鄭柴村的山楂智能微噴示范區看到:噴灌設施由壓力泵、輸水管、配水管和噴頭組成,微噴、滴灌配套精準增施有機肥,通過智能APP的物聯網模式實現一鍵操作和監控。有效解決了山楂在開花期和膨果期降水量少,水源不足造成的落果嚴重問題,同時有效解決山楂果面曬斑等長期困擾的問題。果農配合使用測土配方、園區立體種草保墑增溫、物理防蟲治蟲等高標準生產技術,讓絳縣山楂品質和名氣都不斷提升。
絳縣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山楂種植,到2020年全縣山楂種植規模達到10.2萬畝,覆蓋全縣10個鄉鎮的127個村,全縣95%以上的行政村都有種植,成為全國六大山楂種植基地之一。已取得“絳縣山楂”地理標志和“絳縣山楂”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區域公用品牌,并于2017年成為國家級水果出口安全示范區,注冊出口果品4000畝。2018年申報并成功創建了絳縣山楂山西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近日,全國節水增糧增效技術觀摩交流會在該縣舉辦。會議期間,很多專家都認為,山楂智能微噴設施具有節省水量、不破壞土壤結構、調節地面氣候且不受地形限制、噴頭不易堵塞的優點,通過幾年的示范,也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一次性投資,多年受益,可以大面積推廣應用。在郝莊鄉萬畝中藥材標準化試驗示范基地,微噴灌帶灌溉技術的應用也可實現節水50%以上,正常年份增產20%以上,商品性能提高30%以上,達到干旱條件下實現產量、品質雙提升的效果。
“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已成為縣委、縣政府的核心工作,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將為全縣現代農業大發展架起一座金橋,成為農民富裕、農業強大、農村美麗的堅實依靠。”縣長李翔信心滿滿地說。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